智慧穿戴式裝置為可以穿戴在人身上的微型輕便化裝置,具有「解放雙手」及「隨時量測」之優勢。
物聯網(#IoT)是迄今為止最新技術歷史上最令人興奮的趨勢之一。 隨著連接,存儲和計算的普及,我們看到了從醫療保健到公共安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激增,所有這些都指向一個結論:物聯網將繼續存在。 與其他技術趨勢一樣,它開始需要新一代的平台,標準,法規和協議。
展望未來,全球智慧終端戰場,可望由物聯網(IoT)設備所主導,感測裝置需求勢將水漲船高。
Gartner將物聯網定義為包含嵌入式技術(例如智能傳感器)的物理對象網絡,這些技術可以與內部或外部系統進行通信,感知或交互。這可以生成大量的實時數據,組織可以將其用於各種應用程序,包括用於監視設備性能的智能設備。物聯網(IoT)變得無處不在,ABI Research預測,到2020年,全球將有超過300億個IP連接設備和傳感器。
根據微軟創辨人比爾蓋茲於1995年在「The Road Ahead」首度提出此概念,按其說法,IoT係運用網際網路使物件互聯並交換訊息,從而藉由電子標籤、攝影機、感測器(Sensor)、全球定位系統(GPS)等各式裝置,滿足智慧監控等諸多需求,終至實現「萬物聯網」願景,接續鋪陳智慧家庭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建築、智慧城市、智慧地球等各種應用。
物聯網的市場趨勢是以單一無線SoC取代雙晶片的架構,並且能夠在多個協定之間動態切換,同時處理最終的應用程式碼。單一多重協定SoC可以分時使用CPU、記憶體和RF天線,進而使無線子系統物料清單(BOM)的成本和數量的規模可減少高達40%。
環顧於人們周遭的諸多應用場域,舉凡交通、醫療、零售乃至居家等等,都可望充斥著愈來愈多IoT裝置。今後將有各式各樣的物聯網產品現身,打入不同市場,新興技術也將人工智慧的功能更貼近於網路,在此網路中,物聯網終端節點變得更加智慧化,使得新的應用能夠在本地進行關鍵處理和控制決策,並且比雲端的延遲時間更短。
而能如此快速的發展,首先歸功於技術演進,包含處理器、顯示器、感測器、作業系統、使用者介面、網路、雲端服務…等各個環節,都將聯袂為智慧終端挹注旺盛創新動能,其中有關微機電系統(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;MEMS)技術的發展,以及感測材料及元件的翻新,尤其扮演要角,可謂促使感測器持續走向智慧化、數位化、網路化、微型化、整合化的關鍵力量,由此應運而生的全面感知能力,正是推升智慧終端的最大柴火。
另一關鍵因素,則在於相關零組件成本不斷下探,其中包含處理晶片的單價可望跌破1美元,使連網功能成為各裝置之標準配備,影響所及,任何物件不論功能簡單或複雜,通通都具備連網能力,便於使用者進行遠端遙控、監測與感測。
有業者形容,伴隨各類型感測器的全面感知,世界上絕大多數物體,都彷彿被安裝了電子神經,可藉由不同傳遞模式,讓這些電子神經與大腦(後端控制系統)鏈結,使得不同的物件與物件之間,或是物件與雲端之間,皆可進行資訊交換。
由上述可知在科技進步如此快速的現在,物聯網相關裝置對於我們未來生活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,在越來越發達的未來裡將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同的火花與希望。
參考:https://www.digitimes.com.tw/iot/article.asp?cat=130&cat1=20&cat2=30&id=0000381362_vzk431zf5a7h3y3h1l9hl